爆款精选

神农艾草
大艾生物
昊翔药业
宛北艾绒
特别推荐
绿莹艾草
药益宝
健康快迅
仙草药业
汉医艾绒
承善堂
热搜榜:
艾茶
艾绒
无烟艾条
艾柱
艾条
沐浴艾皂
随身炙
艾灸贴
艾精油
艾草布艺
  • 艾草,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艾萧、艾蒿、艾蒿、蓬藁、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

    菊科,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

    茎单生或少数,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头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花药狭线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9-10月。

    艾草主要分部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以及陕西、甘肃等地区,朝鲜半岛、日本、蒙古均有分布。其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阳而排水顺畅的地方艾草都生长,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 艾草全草入药,中医认为其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
    现代药理成分检测表明,艾叶主要含有桉油精、侧柏酮、侧柏醇、腺嘌呤、胆碱、鞣质、黄酮、甾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等,是人体所需有益营养成分丰富的多年生药草。

    艾叶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应用较早的药物,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医用历史,在古代的应用不仅仅是通过口服和针灸来疗疾,也有不少文献记载应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等早期的医药著作中就有艾叶烟熏治病的记载。

  • 在中国历史上,自古便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传统民俗。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艾草代表招百福,作为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南阳郡伏牛山脉一带采集中药。一日,撞见一名叫李婉儿的女子欲寻短见,张仲景急忙拦下,详问端由。原来,其夫不久前因战乱离世,其幼子又身体瘦弱。李氏极度伤心而无法入眠,杂症缠身。便想带子轻生,了却痛苦。

    张仲景听闻此馈,便为二人诊断开方:取陈年艾叶一把,配以黄芪、党参等草药,煎水沐浴,且按摩涌泉穴片刻,数日后病可康体可健。

    李氏后依张仲景药方以试之,身体渐康、生机勃勃。李氏为表谢意,送了张仲景一捆五年陈的艾叶。张仲景将陈年艾叶磨碎,再配以其他草本用方炮制,制成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养生秘方一“艾草娇汤”。

  • 艾灸,即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艾灸具有奇特的养生保健作用,艾灸温度适中、燃烧持久、穿透力强,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艾灸疗法具备“简、便、验、廉”的传统优势和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精髓。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可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艾灸被历代名医推崇备至,并作为灸疗的代名词,在中国灸疗史上出现了“言灸必艾”的现象。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朵奇葩,是最能代表中医特色的符号之一,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 天然药库优越生态

    南阳地处南北气候、东西地貌中心,位于北纬30°黄金纬度。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平均气温、湿度、日照、雨量等环境参数,均处于黄金分割线水准,被誉为天然中药材宝库,是艾草生长的适宜气候区,赋予南阳艾草温阳至中的独特药性,南方北方人都适用。
    品种多样品质优良:
    南阳地形天造地设,平原、山区、丘陵各占约1/3,不同品种的艾草都有适生地;南阳拥有48个艾草品种,是名副其实的艾草天然基因库。南阳艾草艾叶含绒量大,挥发油、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高,均超过了历史上的四大名艾。
    艾草文化源远流长:
    南阳是医圣张仲景故乡,其中医巨著《伤寒杂病论》中,“柏叶汤”和“芎归胶艾汤”两个方剂记载了25处艾叶的使用。
    南阳自东汉时期以来,积淀了二千多年的艾草文化底蕴,也赋予南阳人对艾草的深厚情感。

艾,这株神奇的小草,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世态如何跌宕,始终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健康、和谐、文明、进步不弃不离,承载了自身的担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既独具特色又蔚蔚壮观的文化现象。

 

一是通过对艾草价值的肯定、应用与赞颂,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墨客到凡夫俗子形成了跨越三千年的人文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诗经·玉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文圣孔孟对艾草的价值进行了肯定和赞颂,在养生保健上,孔子说:“无病自灸”。在疾病治疗上孟子说:“犹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庄子说:“越人熏之以艾。”

两汉时期,科圣张衡在《南都赋》中介绍了艾草的耕种:“若其园圃,其香草则有薛荔蕙若……”东汉训诂学家张揖注:“薛,赖蒿也。”赖蒿即艾草。

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用艾草预防疾病、治疗疾病20余处。

唐朝大诗人韩愈赋诗曰:“灸师施艾柱,酷若烈火围。”

宋朝《宋史·太祖记》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亲自为弟赵光义灸足三里。

宋代文学家、诗人欧阳修写灼艾帖,记载其儿子用艾灸治疗寒疾。

从汉至今,历代用艾灸治病的代表医家如:汉·张仲景,晋·葛洪,隋·策元方,唐·孙思邈,宋·苏颂,明·李时珍、赵献可、张介宾等200余家。

 

二是从天文气象、地理生态对艾草的生长及质量优劣的影响,形成了艾草独特的生态文化、基因文化和物候文化。

三是从端午节挂艾草、制香包,芳香避秽,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反映了艾草的祭祀文化、民俗文化及中华民族崇高的真善美文化。

四是艾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反映了艾草的经济文化。

五是从艾草种植、加工到贸易使不少农民脱贫致富,反映了艾草的社会文化。

六是各级政府扶持艾产业发展,反映了艾草的政治文化。

七是自古至今与艾草相关的文献史料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艾草历史文化。

八是从近现代名目繁多的艾草制品及相关灸具等,反映了艾草的物质文化。

九是从艾草的制作工艺与应用方式的不断改良,反映了艾草的科技文化。

十是从中医人用艾产品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反映了艾草的医药文化。

十一从艾草自古至今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广泛应用,反映了艾草的养生保健文化。

诸多艾草文化,均来自于可歌可泣的艾草精神。

 

艾草生长在荒山野岭,池边路旁,肥沃的田间从来看不到它的身影,既不劳人们为它浇水施肥、精心打理,更不与其它作物争宠夺爱,任凭风吹雨打,雾露曝晒,依然杆壮叶茂,屹立挺拔。不仅彰显了傲骨清风的气节,更体现了艾草不求所得但求所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艾草是草,但它又是一株与众草不同的草,它虽然没有艳丽的花朵、婀娜的身姿对自己进行修饰和装扮,但从它生成那一刻,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清清白白的叶面,享受的是它释放出的沁人心脾的馨香,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一贯崇尚的做人一是要清清白白,二是要谦虚低调,三是要释放大爱的情怀和道德精神吗?

艾草,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暖宫安胎的功效。千百年来,有多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凡夫俗子、平民百姓或用其填充饥腹,或用其驱邪避秽,或用其养生保健,或用其疗疾治病,均不同程度的享受着艾草的恩德。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这些恩德正是艾草燃烧自我的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结果。

 

艾草不求所得但求所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清清白白、谦虚低调、释放大爱的精神;燃烧自我施恩人类的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成就了人类的健康,成就了家庭的幸福,成就了经济的发展,成就了社会的繁荣。

 

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崇尚艾草精神,颂扬艾草精神。

艾草文化